內容摘要:
這篇文章提到之前美國知名的生技詐騙案,一名史丹佛大學休學的女士提出用一滴血做好幾項實驗,並以此提案來募資,獲得幾億美金的資金。此案甚至連美國的前國防部長也受騙上當。
另一個例子是美國國防部長在越戰期間,曾說國防部以後只用一個電腦語言ADA。還有一例是美國國防部試圖用人工智慧軟體來判斷程式是否能正確地解決問題。
作者提到不同電腦語言有不同用途,不可能國防系統全部只用一個電腦語言。另外,人工智慧也許能判斷小程式的應用的正確性,但如果是複雜的程式如作業系統,有許多的突發狀況,實在很難預測並判斷其正確性。
作者認為針對新科技一定要請第三者做評估。並搞清楚新科技的原理,以此來判斷其可行性。一是新科技本身就有學理上的問題,不可能成功。二是新科技的應用面不廣,只能在少數情況下使用。即便是舊科技,只要能夠做得更好,也是相當有價值。
個人反省:
如果新科技本身有學理的問題,例如沒有需要的資料或狀態紀錄,要去計算或做出預測,是根本不可能的。這類問題找到對應領域的專家與學者進行分析討論,通常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可靠結論。
若新科技學理上可行,但其應用面不夠廣這件事,是我最近在想一些點子時感到困惑的部分,不知道該如何思考與判斷。我列出我想到的兩種情況: 一是這個新科技的應用不具價值。二是這個新科技需要其他東西或人們的生活習慣改變,才能達成普及的應用。
舉個簡單的例子,在還沒有智慧型手機以前,手機上的app對大部分的人來說只是傳送訊息、紀錄、玩小遊戲等功能。但有了智慧型手機後,手機上的app應用不僅把原有桌機上的大部分應用程式的功能都搬上去,且利用人隨身攜帶手機、觸控螢幕及裝置上的感測裝置等特性,使得手機上的app應用比桌機的應用程式更加多元化,讓不少公司從默默無名變成知名公司。
我不太清楚政府對未來的規劃是以十年為單位或是以更長遠的時間來看。我猜想有很多學理行得通,但目前應用價值不高的新科技,常常成為遺珠之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