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錄:
藝術史只是一個極端的例子,但這種觀點在近幾年開始興起,全世界商學院開始關注是什麼讓申請者更有人性。在商務 上有很好的成就或是大學念相關科系很好,但是在你已經證明過無數次你很認真,而且有面對未來商管生涯的技能後,學校希望知道你的另外一面。而最近,這種趨勢也開始往全球各地的公司邁進。
你在工作之外是否有什麼很認真的個人興趣?你是否很享受健康的休閒活動?你是否有當義工或是參加非營利組織?
再次,請從老闆或是公司觀點思考這件事情:
我已經清楚見到你對我的產業很有興趣,但太過頭的話,表示你可能跟真實世界有點脫節了。你是否和未來的同事有類似的興趣?你是個熱情有趣的人讓你善於和團隊合作嗎?你是否對慈善義工有興趣,讓你可以時常接觸一般員工以及客戶,而不致於一昧追求金錢,有天可能會毀掉這家公司而犧牲千百個無辜的家庭?
(省略)……..
每個人的背景都是獨一無二,履歷的主要目的只是要傳達這點。人生很短而時間有限,所以停止再打造你認為你未來老闆或學校想要看的履歷,花更多時間去學你一直想要學的樂器,去學跳舞或是去當你一直想當的義工。相信我,這些經驗或讓你成為更成熟的人,更成熟的員工,然後有一天,你會成為更成熟的企業領導者。
不是那種專注在獲利上而最終毀掉整個世界的那種企業領導者。
Ref: https://www.businessweekly.com.tw/careers/blog/52
個人心得:
商學院真的離我很遠,雖然大學修課時,曾經跟商學院的人一起修過課,但壓根沒想要去瞭解商學院倒底在讀什麼,看到統計/管理/….,我頭就暈了。研究所考上另外一間學校,也只是常去商學院系館「逛街」,因為他們底下有一個很大的中庭可以讓我坐在那思考。
說了那麼多我與商學院的淵源,其實我對商業並不陌生,從小時候販賣神奇寶貝卡牌(p.s. 沒賣多久就被媽媽發現全部送人),到長大後莫名的喜歡商業週刊或其他雜誌報導關於企業家或管理學者如何做決策及思考,幫助企業成長或避免倒閉危機。
出社會工作後,因為覺得尾牙無聊,去大門口閒晃,遇到一位讀政大商學院畢業的優秀人才,聊天過程中有聊到關於她去知名會計事務所,但受不了高工時(p.s. 幾乎都凌晨下班之類的),所以陸續換了幾個工作,也曾去大陸打拼的故事。
在公司裡,只是個底層小工程師,加上不擅長與人互動(p.s. 滿腦都是想趕快把技術技能點滿,然後跟其他人興趣又不同……),所以即便曾經待過千人的公司,對於商業與管理的概念就是PM會跟我們工程師壓schedule,一定要瘋狂加班完成任務,然後就沒有概念了。Code都寫不完、技術也追不完了,哪來的美國時間學商XD。不過事後來看這當然是藉口,是我自己不會安排時間與管理自己的學習,不然每週花個1小時讀商業相關的書或與從事商業相關的人聊天交換心得,也是能有不少收穫。
回到文章內容,我雖然不太明白商業精英與工程菁英倒底誰比較厲害(p.s. 我蠻喜歡比較的),但工作幾年後仔細思考,能決定經濟大方向的,其實是商業精英或是公司的高管等。固然工程菁英能創造出突破性的產品或科技,進而推動新一波世界潮流,如當年智慧型手機出世那樣,徹底改變人們的生活習慣。但畢竟能產出有代表性的產品或科技實屬不易,況且預算的掌控都是在商業精英手上,誰能說商業精英不是這個世界經濟的舵手呢?
作者提到世界頂尖的商學院從金融風暴發生之後,開始思考招收學生時,應該考慮學生是否具有多元興趣(ex: 當志工、跳舞、學樂器……等),避免這些優秀學生畢業後,只考慮操弄數字,而忽視這些數字對企業與世界的影響。
我覺得這不僅僅是對世界經濟有正面影響,對於每個人自己的人生也很正面。畢竟人不是機器人,只要一直專注做某件事就好。像我自己寫程式寫了幾年,明知道距離技術頂層還有一大段路,但就是覺得我少了些什麼,彷彿與世界的聯繫斷了。雖然我參加了不少社團、活動、進修課程,但每次參加時,要嘛心不在焉,腦中一直在思考要如何解決工作尚未解決完的程式問題,或是累到沒精神、無法專注於活動中。能夠從中吸收到的東西實在有限,到頭來還是只懂程式。所以能夠把專業以外的一或二件事也認真的當作一回事的人,在我心中才是完整的人。